多家媒体聚焦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

王晓丽

本网讯(卫星宇)8月13日上午骄阳似火,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更是热闹非凡,在市、区两级宣传部的组织下,襄阳电视台襄阳新闻、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楚天快报、汉江网等媒体记者齐聚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与樊城的“双创”及文化产业发展成果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各家媒体记者先后参观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入驻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园区“父辈的荣光”、“友间书屋”等特色展览、服务区域。 参观过后,记者们纷纷对园区的发展点赞。来自襄阳电视台襄阳新闻的记者李宗德说:“这样富有生机、活力的产业园区非常适合年轻人创业,可以说是他们梦想起航的‘海港’。” 参观过后,各位媒体记者齐坐一堂,听取园区发展汇报。樊城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双创办、区科技局、区文体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就园区发展、政策扶持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园区内的小鲸优购、极度音能、大黑熊影业等创业公司负责人也向来访媒体记者介绍了企业的发展状况。 座谈过程中,区委宣传部长李云向来访的各位媒体记者介绍了樊城区扶持园区发展的先进经验。她说,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樊城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是得到了全区各职能部门的鼎力帮助。特别是为了帮助园区更好更快发展,全区各职能部门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报告、宣传、推介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切实通过落实帮扶政策、保障扶持资金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在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的落地发展。通过各职能部门的努力,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于8月8日被评为全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园,是襄阳唯一一家获得此殊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为了能让企业在园区顺利发展,樊城区还通过政府购买企业优质服务的方式,支持、帮助创业者克服创业初期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最终实现共赢。 采访结束后,媒体记者纷纷告诉笔者:“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在未来将不仅仅是樊城的创业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更有可能成为襄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相关阅读 一片老厂房的创意蝶变 ——樊城区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写实 空旷的厂房里寂寥萧索,阳光从残破的窗玻璃里射进来,显得无比冷清。老襄阳人一定还记得,位于樊 城区建设路的襄樊市第一针织厂繁荣过后的一片萧条。 如今再踏入,这里已经换了容颜,变身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 外墙简单改造,屋内分层相隔,几棵绿色植物点缀其间,充盈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在噼里啪啦的键盘声中,这个老厂房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进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放眼望去,绿意盎然。缓步而行,风格独特的咖啡店、录音室、创意工作室令人印象深刻,一股股文艺时尚气息扑面而来。如果不是外墙和地面的旧印迹,第一次来,还真不相信这里原来是个旧厂房。 1958年,襄樊市第一针织厂拔地而起,一路辉煌一路歌。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历史,该厂的光芒渐渐暗淡下来。后虽经国企改制,终因经营亏损破产。 很多人没想到,这个旧厂房会迎来重生。 2015年9月,在樊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襄阳合创联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湖北襄阳亚奇针织股份有限公司着手改造建设这个旧厂房。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负责人刘翀云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改造建设投入3000万元。项目占地18亩,改造后的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80%面积为创意办公,20%为配套商业。 从老旧厂房到创业园区,这里并未大拆大建,而是在原址基础上“腾巢换凤”。 “工厂废弃了,但是工业文化遗产和曾经耀眼的工匠精神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完美对接点,对旧工厂的改造建设本身就是一次文化创意的尝试。”在刘翀云的设计与开发下,园区保留了80%的原址立面,修旧如旧,利用老厂房原有工业建筑的钢筋铁骨,将厂房的高大空间、框架结构等特点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实现区域内的空间优化和协同布局。 5米高的高空连廊将园区五栋楼连在一起,漫步园区,仿佛翻阅了一部襄阳厚重的工业史。同时,自由划分的创业空间,给人一种新时尚生活空间感,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观。 2016年11月,园区正式开园。这个曾经机器轰鸣的厂房告别往昔,以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襄阳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也成为本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右手握着鼠标,双眼紧盯电脑屏幕,线条、色彩、图案精雕细琢,一张张创意图案诞生。在该园区的一处个人办公区里,“80后”新锐设计师万鱼鱼正聚精会神地为客户进行创意设计。 大学毕业后,万鱼鱼进入北京一家公司就职,从事广告设计工作。2012年,他选择回到家乡襄阳,开始探索创业之路。北京有798艺术区,广州有红砖厂,襄阳有没有一个可以承载艺术创业梦想的地方呢? 等待5年后,2017年2月,万鱼鱼搬进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成立了脑魔方新锐设计机构。“我一直在苦苦地寻找,现在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创业空间!”他感慨道。 与万鱼鱼一样,自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开园以来,一批文创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刘翀云介绍,目前,园区已容纳72家企业和23家配套商户,实现100%满租,创业人口达1500人,预计2017年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创税300万元。 “在朋友圈发的园区照片,北上广的朋友都会惊讶樊城也有这么潮的创意园区。”黄捷超在园区开设的“苏家披萨”,已成为襄阳手工披萨第一品牌。“在一线城市做披萨生意,竞争惨烈,我很享受这里的创业环境。”黄捷超说。 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是集时尚创意展、LOFT创意办公空间、企业孵化、产业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企业服务、创意商业集市为一体的城市再生型产业园区。 为满足多层次创业需求,园区提供多种办公场地选择:配备全套家具家电、可拎包入驻的精装办公室,户型在30平方米至200平方米不等;自由规划、充分体现个性与风格的LOFT混搭空间;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展览式大堂;各种规格的会议室、路演厅、公共洽谈间、公共茶水间、综合健身区……此外,园区关注中小创意企业的痛点,推出创业辅导、投融资、人才招聘培训、策划宣传推广、政策法律咨询、财务顾问、创意园CEO俱乐部等8项增值服务。 “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不等同于一般的创业平台,它更有文化气质,入驻园区的企业并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可以形成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作为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最佳表达整体形象研习社负责人郭彦希直言,园区的“附加值”颇高。 建设路21号创意产业园在开园之际,举办了首届“建设襄阳”民谣音乐节,吸引了近5000人到场。 “这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非常契合客户群的需求。”郭彦希说,园区还举办论坛、大赛、影展、画展等活动,突出文化创意特色,不断激励创意产业,为创意产业提供展示平台和创造交易机会。 目前,园区已经形成文化创意传播类、全年龄段素质养成的教育培训类、建筑空间设计与艺术创作类、 互联网电商类、咖啡与餐茶文化社交平台等五大圈层业态的聚集。 去年底,网络大电影《上古神兵之觉醒》首映,该片全部在襄阳取景拍摄。导演是大黑熊影业创始人郝泽昱,一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90后”小伙子。此外,该部影片的主题曲《觉醒》,由园区内的极度音能文化传播公司创始人管泽祯作词、作曲并制作完成。 在刘翀云看来,“最好的孵化就是打造孵化生态,引导企业间相互孵化,最终形成产业链。”他介绍,依托极度音能文化传播公司,园区联合波普时代、大黑熊影业、翼秀星工厂等打造原创音乐基地,在园区内建立音乐产业服务链,从原创音乐制作、包装、发行、推广全方位服务,“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孵化襄阳音乐艺人,促进襄阳音乐产业的发展。” “这里的每一个创业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梦想,期待能够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刘翀云说,园区的很多创业者是从大城市归来的,他们有活跃的思想和创业的激情。他希望,园区与创业团队形成1+1〉2的合力,从而推动一个区域的创意化、艺术化、国际化、信息化、资本化,最终助推一个区域从制造走向创造,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