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在乡间盛开文明之花

王晓丽

本网讯:盛夏时节,走进樊城农村,到处弥漫着文化的味道。在文化小康建设的推动下,农民主动参加文化活动的意识日趋增强。 8月2日晚,樊城区牛首镇花园村文化广场上,悠扬动听的二胡、清脆嘹亮的唢呐,村文艺表演队连番上演好戏,男女老少很快都围了过来。 龙启正是村里的文化骨干。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慰问修建引丹渠的民工队,村里组织了一帮文工团。后来,一些文艺骨干先后离去,村里的文化生活大不如前。 现在,村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村里也建了老年活动中心,修了全镇面积最大的村级活动广场。50岁的庄稼汉张德平,小时候很爱唱歌。但成家后,生活压力大,张德平放弃了这个爱好。 文化广场建好后,村里举办文艺展演,原本只安排张德平唱一首《说句心里话》,哪知他高亢浑厚的歌声点燃了乡亲们的热情,台下千余观众欢呼“再来一首”。 去年底,央视《开门大吉》栏目在襄阳举行选拔比赛,张德平自告奋勇前去报名。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他的歌声和精神还是打动了评委,最终成功登上央视。 花园村的文化繁荣,只是樊城区文化小康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区确定41个村(社区)作为文化小康建设试点,各村坚持问题导向,找差距、补短板,也激发了基层组织的“内在活力”,形成了“各村之间比着干,一村更比一村好”局面。   “自打有了这‘文武榜’,我们村的民风越来越好了。”3日,樊城区太平店镇金牛村村支书李元文乐呵呵地说,“状元榜”刻有大学生的名字,入伍的村民则上“长城榜”。  金牛村流传着一个传说,讲述着一头金牛引出来的诚信故事。今年,该村专门修建诚信广场,设立状元榜、长城榜、敬老榜、爱幼榜,这四座榜将村里考上大学、参军报效祖国、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村民一一记录在册,成为新时期村民学习的榜样。 排在“状元榜”榜首的是最早考上华中师范大学的两名大学生;排在“长城榜”榜首的两人则是参加抗日战争牺牲的老兵和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每过一段时间,该村就会推选一批孝敬老人的好儿女、教子有方的好父母,将他们的名字刻在榜上。正是在榜样的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孩子发奋学习考上大学,或是当上人民子弟兵。 如今,樊城区各示范村都完善了道德讲堂、志愿者服务站建设,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树立家风家训、善行义举榜等。樊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云说,要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让他们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营造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的局面,让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