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事业新成就:让教育在“云中漫步”

王晓丽

 让教育在“云中漫步”的樊城实践
——樊城区“教育云”工程建设纪实 “有了这些信息化设施的支撑,教师们教得生动、形象、直观,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深刻。这是‘教育云’带给我们的好处,这就好比师生一起在‘云’中漫步。”樊城区三十一中教师黄晶说。 2014年,襄阳市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十件实事”,樊城区开始实施“教育云”工程,通过校园网络化、教室白板化、资源平台化、人人空间化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广大师生不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而是随时随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资源云平台)、优质师资(直播课堂)服务。 全面升级,教育信息化全覆盖 “我们学校配备了电子白板、网络宽带等教学资源,我们在教室里就可以直接接入互联网,可以海量选取全区各学校上传的网上资源了。”位于牛首镇李家沟教学点的孟万清老师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樊城区各学校全面改进了网络宽带建设,全区“班班通”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各校全面开展了网络宽带提速建设,其中城区38所学校网络带宽全部达到100M以上,9所乡镇学校网络带宽全部达到50M以上,52所农村学校(含教学点)全部达到10M以上。在信息化终端设备采购方面,教师用计算机和学生用计算机缺额数量已完成调研统计和经费预算,全区教师用计算机比例可达1:1、学生用计算机比例均可达9:1。目前我区已建成四个“专递课堂”试点,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区22所优质学校已借助襄阳市教育资源云平台建设名师课堂。全区积极进行区、校两级特色资源库建设,95%的学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校本资源库,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收集活动成果,提高资源的数量,优化资源的质量,区级特色资源库建设也正在逐步改进完善。 时空对接,学生课后可找“云老师” 资源云平台其实是襄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云”的一部分。该平台由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组成。大庆路小学副校长伍雄伟每天上班后,会登录资源云平台。“你看,我有三个身份:教师、家长、管理员,不同身份可以进入不同的页面。”伍雄伟指着电脑说。  “以教师的身份进入资源云平台,可进行网络办公、网上教研、在线答疑、在线评分等教学活动。老师通过资源云平台发起集体备课,可以上传自己的课件,也可看到其他老师的课件、‘赛课’视频、录播课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老师还可给学生上‘微课’,比如,课堂上现场教学生折叠千纸鹤,由于角度的问题,学生可能看不全,如果用手机或DV拍成视频,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学生就可360度无死角地观看。还有,像三年级科学课会讲到怎么使用酒精灯,如果在教室里操作,可能带来危险,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学生们一看就知道怎么点酒精灯、怎么盖盖子。”伍雄伟说,教学与新技术融合带来的便利,可以解决、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也切实感受到了资源云平台带来的好处。樊城大庆路小学六(1)班学生李兆琨、李宣燃告诉记者,他们经常通过资源云平台预习课文。六(1)班刚学过《老人与海鸥》,遇到不懂的词语,一些学生也可以在资源云平台中找到解释。做完作业后,孩子们还可以在资源云平台中做题,做完即可自动打分,每道题都有答案和解题过程,以方便学生检测学习效果。 家长们则可以通过资源云平台查看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等。“非常方便,孩子像吃营养餐一样,稍稍补充一点而不过度,挺好。”伍雄伟说。 海量互动,精准教育惠及芸芸众生 据樊城区教育局负责教育信息化的李经兵介绍,樊城区教研员、隆中名师、骨干教师、课改名师率先开设网络教研工作室、学习空间,引领学科教师开展常规应用研究。在其带动下,樊城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100%、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达到90.8%;教育云平台教师月均使用率达到80%以上,学生使用率达到50%以上;经常采用网络空间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数达到3032人,占全区专任教师的74.5%。资源云平台涵盖了襄阳现行所有教材版本,共计34个学科184个版本,400多万条优质资源,近5T教案、课件、素材和习题等备课资源,2600多种教育学习期刊,基本满足了教师教学需要。 谈到“教育云”带来的好处,市39中骨干教师朱颖颖深有体会,“以前送教下乡,只能上准备好的课,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后,可以随时随地上‘送教学校’所需要的任何一节课”。 李经兵称,建设“教育云”,有助于搭建全方位的沟通管理网络,建立家校互联教学模式、打造可随时随地学习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有助于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公共平台,建立师生信息管理档案和资料库,实现在线课堂和视频资源库,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当前粗放式的经验教育变革为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教育,以此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李经兵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