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移”出了校园

襄阳日报  

6月23日

樊城区竹条中心小学教学楼和运动场之间

坑洼狭窄的水泥村道正式“退役”

往南100米,与之平行

一条新修的宽阔水泥路正式“上岗”

与新路同时“履新”的

是学校开往南面的新大门。

“村道‘移’出校园,‘隐患路’变‘安心路’。”早上七点半,新大门前,看着家长们有序接送孩子,竹条中心小学校长洪虎激动地说。

竹条中心小学位于牛首镇熊营社区。由于历史原因,该校的教学楼和运动场被村道隔开,产生了“路从校园过,车行校园中”的怪象,安全隐患较大。而且,原大门开在西边,紧邻217省道(原316国道),过往车辆多,上学和放学时段,更是堵得水泄不通,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紧邻的原竹条一小,和该校共用一个运动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面对隐患,学校无奈之下只得联合社区加大引导和疏导力度,但收效甚微,群众投诉不断。”该校党总支书记梁永涛介绍说。

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樊城区教育局局长齐光伟带领系统干部对所有乡镇中小学(含教学点)进行走访和调研,将困扰师生的问题一一记下,形成“需求清单”,列出“工作清单”,并立下“军令状”,向学校和村民作出承诺。

齐光伟一边向樊城区委、区政府汇报,协调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一边先行深入学校和周边村民家中走访,寻求消除隐患的“良方”。

几经努力,樊城区乡村交通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区教育系统干部,牛首镇党委书记、镇长,社区书记,和家长、村民坐在了一块儿。

协商近十次后,决定统筹发展,优化学校布局,合并两所学校,把穿行校园的路“移”至校园外,并将大门改建在新建的村道一侧。

“我屋里又没有上学的娃娃,跟我关系不大”“以前的那条路离我家更近”……然而,在进一步征求意见时,方案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对。

“只要有反对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不能忽视。”齐光伟和相关部门人员一道,挨个登门讲道理,劝说他们为子孙后代考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同时,从群众角度出发,在“移”上下功夫。

仔细研究后,决定以“路”换“路”,在学校操场最南边划出一块地,修建比原道路更宽的路。同时,将道路往各个方向延伸,与周边的三条村道打通,形成循环路。

“你们把道理讲这么明白,又把路规划得这么好,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哪有理由拒绝呢?”“反对者”变成了“拥护者”。

道路开工后,除了相关部门每天盯进度外,附近的居民和家长们也经常来看。之前提出过反对意见的一位居民,还给施工队送去解暑的西瓜。

一天一个进度,一天一个样子。半个月后,长340米、宽4.5米的新路修好了,新大门也建起来了。

“宽敞,顺畅,安全!”走在新路上,熊营社区居民潘华荣高兴地说,“以前接娃子闹心,一不留神就会发生剐蹭,现在道路平坦宽阔,消除了隐患,真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