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古道子道路依然清晰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故事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讲述带有寓意的事件,表达观点和主张。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印迹,在这里的城镇、村寨、山川、河流中俯拾皆是。 襄阳故事,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展现着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 即日起,本报在《城事周刊》开辟“襄阳故事”专栏,讲述襄阳故事,传递古城声音。欢迎提供相关信息,期盼您赐稿。  

“九街十八巷”到底是哪九条街,哪十八个巷?市城乡规划局原总工程师陈家驹曾回应:“九街十八巷其实是个统称,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称谓。” 老樊城人掰着指头数一数,从中山前街到中山后街,从公馆门到迎旭门,大大小小的街道、巷子远超过“九”街“十八”巷。百花古道子就是其中之一 “藏”在樊城的不起眼老巷 听从小在樊城长大的罗秀梅老人讲,在中山前街和中山后街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老里巷,叫“百花古道子”,如今已鲜有人知晓。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樊城做邮递员的鳌宝禄老人告诉记者,他在九街十八巷送信时,就听上了岁数的老人讲过,百花古道子是因这里曾有一座“百花楼”而得名。百花楼的位置大概在此巷西头,原中山后街文具店南侧,至于建于何时,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了。 百花古道子长约一公里,由西向东穿过永丰巷、财神庙巷、马家巷(现炮铺街北段)、兴武街,至回龙寺巷止。如今,这条巷内一些民居的门上,还可见“百花古道子”的门牌号。 该巷70岁居民周天顺讲,百花古道子以兴武街为界,西边叫上百花古道子,东边叫下百花古道子。从兴武街到回龙寺巷这一段,“文革”时期更名为永红巷。 记者在百花古道子与兴武街交会处看到的一处拱门上,内外两侧都刻着“永红巷”三个大字。 百花古道子内,有若干旧时遗留的厕所;为了防火,还有一些用条石砌成的蓄水池,过去叫“太平池”。最大的蓄水池要数马家巷到兴武街中段的一个,长2.5米,宽1.2米,高1.4米,背靠的一面高墙上,依稀可见“藏泉瀑布”四字。有的蓄水池上则写着“一方清泰”。 手艺人、生意人的大舞台 樊城自古商贾云集,以手工业为主的各类作坊,遍布樊城大街小巷。百花古道子这类不起眼的小巷,也是手艺人、生意人施展拳脚的大舞台。 我市城建委退休干部邴天佑介绍,抗战时期,永丰巷与百花古道子相交处有一家米厂,兴武街西侧靠马家巷处有一家“大新”烟厂,是当时襄阳八大烟厂之一。 曾家巷与该巷交会处曾有一家“月华”浴池,生意红火。 百花古道子与马家巷交会处,是民国时期一家银行的后宅。这一带居民有倒卖旧货的,有倒卖金银的,有收烂纸币、旧麻袋、旧衣物的,当时人们称他们“钱贩子”,多为殷实户,还代放高利贷。  

百花古道子通向中山后街的小巷,叫“篾匠道子”。邴天佑回忆道,这里曾有一姓聂的篾匠,技艺高超,用竹子编的簸箕不漏水,人们喊他“老表”,是江西帮药铺的人把他从江西带过来的。 “篾匠道子”路口有两家铁匠铺,分别叫“杜全兴”“杜同兴”。这两家铁匠铺的铁匠,一个叫“喻跛子”,善打犁、锄;另一个叫徐喜娃(大名徐之华),他打的刀、斧、钳质量好,切药的刀片多由药栈销往周边县市。 从百花古道子东头出,进入回龙寺巷,这里连接回龙寺码头与中山前街,商家从码头搬运货物都要经过此处。这里还有几家手工作坊,有做木桶、木盆的,有打白铁、剪刀的;有“杨丰盛”“喻丰厚”两家做“状元烘糕”的老字号作坊。 古巷道路依然清晰 鳌宝禄老人告诉记者,百花古道子临中山前街的路口,过去有石牌楼式的巷门,条石门框上有雕花的门额,门额上雕刻着巷名。还挂有方形的玻璃油灯,显得古朴幽雅。 近日,记者沿百花古道子由西向东走了一次,大致描述出老巷目前的状况: 从永丰巷到马家巷这一段还有残垣断壁,老巷子上石板路的大致脉络断断续续,依然可见,有几处路面可清晰看见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平滑的石板,古老的青砖俯拾即是。  曾家巷与百花古道子交会处的“月华”浴池仍可见,只是没了屋顶,剩四面断墙立在路口。 从马家巷到兴武街,直到回龙寺巷这一段未拆迁,巷子里仍有常住居民,还能见到几处古建筑。 百花古道子东头的厕所以东,尚有一幢比较古老的房屋,这幢房屋的山墙上有一块铭文砖,上面刻着“粮行重建”四字。 从曾家巷到回龙寺巷这一段的几个公共厕所,依照旧时厕所的位置,就地改造成新式厕所。 如果您感兴趣,在百花古道子尚未完全改造之时,不妨抽空沿着古人的足迹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樊城的古老和沧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