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发挥城区优势 建设都市田园​

王晓丽

\ 本网讯(通讯员 周湘宜)近年来,樊城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发挥城区优势,聚焦短板弱项,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奋力建设都市田园,走出了一条具有城郊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 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 按照“三线”“三类”“三步”的思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域谋划美丽乡村建设。“三线”:依托汉江秀美风光,美化汉江沿线,着力打造汉江风光带;依托竹条、牛首、朱坡、太平店四个小城镇的拉动作用,提升302省道沿线,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带;依托八大市场和关圣古镇,建设樊城一号农村公路,打造乡村旅游观光带。“三类”:根据各村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将全区76个村(社区)分为示范村、整治村、一般村三类,以不同的标准,分三年梯次推进、滚动实施。“三步”:第一步,按照“拆通畅、码整齐、扫干净、保常态”的要求,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搞干净;第二步,突出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等重点,补齐“两基”短板,把农村搞漂亮;第三步,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绿色引领、融合发展”原则,按照“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产业,把农村搞富裕。 \ 聚焦重点、强力推进,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 聚焦乡村规划,强化规划引领。樊城区坚持“规划先行、打造亮点”原则,在充分保留乡村古宅、古树、革命遗迹等人文历史基础上,依据各村自身特点,全面统筹制定村庄规划,实现“一村一景”。目前,全区76个村(社区)的村庄建设(指引性)规划全面完成。聚焦农村路网,完善交通条件。新建、扩建、提档升级农村道路120公里,完成黄龙堰环库路、牛枣路、大冲线等循环路刷黑提档130公里,打通断头路40条49.9公里。按照“一线串明珠,九水润樊城”的规划思路、“一路四带十景”的景观布局,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串联普陀堰、冢子湾、肖家笆、石河畈等9座水库,全长50.7公里的樊城一号农村公路。聚焦短板弱项,提升乡村面貌。大力实施“拆通透”行动,着力拆除破旧废弃房屋、乱搭乱建以及挤占公共空间的围墙,扎实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攻坚战、春季战役、秋季战役、爱国卫生运动等,全域整治村庄环境卫生。聚焦城乡融合,筑牢产业支撑。依托樊西八大市场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优势,全力搅活现代都市农业。围绕竹叶山农产品交易中心,实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围绕卉丰源花鸟古玩博览中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围绕关圣古镇、一号农村公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业;围绕做精食品加工产业,打造襄阳食品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企业生产研发销售互联平台和食品行业生态观光目的地,在延长产业链、拓展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同时,确保襄阳人舌尖上的安全。 \ 破解难题、打通堵点,从“一时美”迈向“长久美” 出台操作办法,解决美丽乡村“怎么建”的问题。先后制定《樊城区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奖补办法(试行)》《樊城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及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樊城区美丽乡村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操作指南》。同时,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对建设内容进行逐一现场审核指导,对省级示范村、整治村实行“四大家”领导挂帅包保,帮助基层拓宽视野、理清思路、把准方向、加快建设。积极发动群众,解决美丽乡村“谁来建”的问题。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动群众参与,形成了“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建、群众管、群众享”的机制。引导各村制定完善“一事一议”“门前三包”“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系列评比,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由被动向主动、由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多方筹集资金,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通过财政“挤”、平台“争”、社会“投”、农民“筹”等多渠道筹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探索“村社共建”模式,如施营社区投资2亿元在金牛村建设金牛假日农庄田园综合体;积极吸纳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如何根富等5位乡贤,投资2000万元在张岗村建设黄龙堰田园综合体。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在房屋立面改造、“小三园”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中等,实行农民筹资筹劳、政府以奖代补。建立长效机制,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将小微水体治理、农村公厕、农村道路、道路沿线绿化纳入区级财政预算,明确监管主体,实现常态化管护。在全市率先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域市场化运作,形成了“户分拣、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收运处理体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