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泉豆腐“坐”上动车

王晓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屿 通讯员 樊其燕 张沛 “出锅啰!”3月13日上午,樊城区太平店镇宋闸村八里泉豆腐制品公司,十几口大锅热气腾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豆香。只见工人们熟练地取出成品豆腐,切好装盒,将其装进厢式货车。 这批1000公斤左右的豆腐在几小时内将“坐”上动车,发往武汉的超市和农贸市场。下午,还有一批豆腐在武汉中转,“乘坐”飞机和高铁,发往北上广等地。 根据襄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鼓励八里泉豆腐做大做强,引入社会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品牌开拓市场。作为一种地方特色食品,八里泉豆腐如何走出乡间一隅,开启品牌之旅? 生产上规模 太平店镇的豆腐历史悠久,是当地一绝。清洌甘甜的泉水,让豆腐呈现出非凡的口感,成为当地人口中赞誉有加的“太平豆腐”。 然而,颇具盛名的特色豆腐,长期以来都出自小作坊之手。良莠不齐的品质,时断时续的供应量,让太平豆腐难以对上消费者的“胃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太平店的豆腐只是个传说,没有哪家能谈得上正宗。外地朋友过来品尝,往往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地居民刘峰说。 2014年,八里泉豆腐制品有限公司成立,改变过去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一次性引进了20条生产线。“要擦亮品牌,就必须进行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八里泉豆腐负责人邓超说。 到2016年,八里泉公司每天能生产销售豆腐三四千斤,注册了太平泉水特色豆腐商标。邓超说,每到周末,食客们开车从城区赶到镇里,尝一尝由泉水豆腐、白菜、芝麻酱慢慢熬制的特色美食,正宗太平豆腐的美名不胫而走。  跳出价格战 规模化生产不久,邓超就感受到市场“价格战”带来的压力。 一些小作坊放低生产标准换来低价格,每斤价格能压到1.2元甚至更低。而邓超的豆腐只能每斤1.5元往上走。对于消耗量颇大的食堂和小餐饮来说,低价格更具诱惑力。“感觉有种无形的压力,要把你生生挤出市场,打回作坊时代。”邓超回忆说。 为了打开销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邓超的父母甚至备上碗筷,让消费者现场品尝。好品质让他们在市场上渐渐站稳了脚跟。 在市场上真正取得突破,是从转变思维开始。“我们生产证照齐全,品质可靠,产量稳定。要想开拓市场,就必须跳出小作坊的思维,和更高端的商超酒店对接!”邓超说。从天天福超市、好邻居超市,再到更多的批发商,八里泉豆腐开始在市场上走红。 硬件投入也成为关键因素。2018年,该公司投资建造了40多平方米冷藏库。“盛夏时节,豆腐保鲜期短,要想把豆腐销往外地,必须建设冷链系统。”邓超笑着说。 此外,还有人脉资源。八里泉豆腐是襄阳人“舌尖上的乡愁”,邓超就依托在外发展的襄阳人,通过他们向外地推介。从襄阳到武汉,再到北京、上海、广州,八里泉的销售网络不断延伸。 宁肯“小而美” 规模化生产会不会冲淡原有风味?这是摆在很多地方特色食品面前的一道难题。邓超表示,提升产量的前提是保住特色风味。 泉水豆腐被视为拳头产品,因此所有升级都围绕品质的改善展开。“我们的车间建在泉水边上,就是为了坚持用泉水泡发豆子,力求原汁原味。”邓超说,此外工艺上也有提升,如将豆汁滤网增至180目以提升细腻口感,将压制豆腐的石头换成不锈钢块使豆腐受力均匀更有劲道。 留住了风味,但如何保证市场供应量?邓超一方面投入30万元搞车间技术工艺改造,提高生产力,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增加生产批次,加快生产节奏。“有些地方用机器一天生产一次就满足了市场供应量,加工者省事了,但是产品品质大不如前。为此,我们选择自己辛苦点,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每天的生产批次,从而取得了产量和品质的双丰收。”邓超道,如果品质得不到保障,他宁肯“小而美”,而不是盲目扩张。 保留风味,不是固步自封,邓超还在继续探索。他们注重产品市场的开发,成立了科研小组。“科研团队在不断开发新产品,如五香茶干、牛皮干、素鸡等产品。我们的油干、素鸡与众不同,在市场上颇受欢迎!”邓超称。 据介绍,目前该公司所产的八里泉豆腐在当地商超及酒店的市场占有率占到近八成,八里泉豆腐已成为襄阳的一张特色美食名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