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贾军海 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殷素 “粗纱1cm左右机械波形成的原因……”电脑屏幕上跳出一段文字,贾军海匆匆记在本子上。这是3月19日,记者在“贾军海创新工作室”看到的一幕。当晚,他要出发去山东,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中国纺织大工匠”事迹报告会暨工匠绝招绝活现场技术交流传帮活动。 2017年10月,贾军海荣获“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全国2000万纺织人中仅有20人获此殊荣,贾军海是湖北省唯一一位。三十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干力气活儿的摆管工,如今他成了国家认可的高级技师,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首席技师、电气维修的“专利王”。三十年来,贾军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工匠精神”。 自学成才,学以致用 1989年4月,贾军海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四二工厂工作。作为一个零经验、零技术的“愣头青”,贾军海只能做摆管工这种“最没技术含量”的活儿。 有一天,贾军海回老家搬东西时,捡到一本名叫《无线电爱好者》的书。“整个人都迷进去了。”贾军海回忆道,他买来了二极管、三极管和一些元器件,自己试着在家组装收音机、无线话筒和对讲机。 1992年至1995年,贾军海用业余时间自费学完了大学的机电工程专业。在公司内部一次招聘电工考试中,贾军海考了第一名。“完全没想到,之前看的书会派上用场。”就这样,贾军海告别了推粗纱的力气活儿,进入前纺车间开始了电气维修工作。 前纺车间承担的是纺纱的第一道工序。作为公司前纺车间的电气工段长,贾军海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单位,先了解前一晚的设备运行情况,再做一遍例行检查,从不例外。 进口气流纺电气配件易坏难买、价格昂贵,为解决这一问题,贾军海带领全体电工班成员,在设备资料不全、技术检测措施缺乏等情况下,翻译资料、描绘图纸,从外形设计到内部布局,从硬件安装到软件调试,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研究和论证,终于成功将废旧元器件重新组合成了电路仿真器,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万多元。 迎难而上,精益求精 2002年10月,公司花重金购进了一套原产于英国的CROSROL清梳联合机,这台机器可以把清花和梳棉两道工序合二为一。运行两年后,机器开始出现问题,稍微大一点的故障就要请外国专家来进行维护。维护费用每天2000美元。“老外能修的,我们也一定可以修。”从那时起,贾军海就开始留心收集洋机器的相关资料。面对摞起来高达一米的英文资料,大专毕业的贾军海把头埋进书海,不放过任何一个单词和符号的翻译比对。他上网查阅大量资料,上论坛请教同行,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在公司加班到凌晨才回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充分翻译并掌握此套进口设备的所有技术原理和控制程序后,贾军海对设备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不仅对文字进行了汉化,还设计加装了一个程序监控器,可随时显示机器的工作状态。当外国专家到该公司进行回访时,不禁冲他竖起大拇指,“中国工人了不起!”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维修速度,贾军海做了大量的工艺探索和试验。在老纺织设备的电气改造上,他为公司设计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FA017清花机一体化电控系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发明的FA454粗纱机电控柜使设备开台效率提高40%以上,故障率下降60%以上,单台设备平均故障维修时间下降70%以上,年创造效益300余万元。2010年,他发明的抓棉挑拣一体化电控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将抓棉与挑拣合二为一,提高生产效率,产品的质量也提升了两倍以上。工作三十年,贾军海主持了百余项小改革,累计为公司节约维修经费600多万元。 立足本职,薪火相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平日里,贾军海身边总有一帮工友,大家一起学习研究,遇到问题讨论交流。 2012年,“贾军海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全体人员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先后带学徒36名,带出的徒弟个个学有所成。工作室学员汪激从进公司就跟着贾军海,十几年来,他从一个电气“小白”成了电气维修的“主力军”。 “只要遇到问题,贾师傅即使在家,也会第一时间到车间来指导。”提到贾军海,该公司员工汪激说,“贾师傅带我入门,教我技术。如果不是他,我不会进步这么快。”汪激的家人不在襄阳,在生活中贾军海对汪激嘘寒问暖,两人亦师亦友。 贾军海介绍,从2013年开始,工作室在公司率先尝试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带出了一支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队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贾军海创新工作室”,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3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培养出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2人和技师5人。2015年,工作室荣获“湖北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