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曾令姐)5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太平店镇李家湾村的田间地头却活跃着一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他们头顶烈日、手持设备,穿梭在阡陌纵横的田垄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定格希望——这是由村两委牵头、返乡青年、党员志愿者组成的“资源普查先锋队”,正为全村土地资源数字化建档开展实地拍照定位工作。
一张蓝图:让“沉睡资源”变“发展资本”
“每一块田地的土壤特性、灌溉条件、作物长势等都是乡村振兴的‘家底’,必须摸准吃透。”村书记李军介绍,随着村里谋划推进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精准掌握土地资源禀赋成为当务之急。为此,6名志愿者主动组成3支小分队,对全村五千亩耕地、1千多亩林地及15处撂荒地块进行“拉网式”普查。
上午10点,气温已升至28℃。志愿者小张蹲在油菜地里调手机,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屏幕上,另一边,朱某正趴在田埂上,用手机APP标注土壤墒情:“浅红色区域是沙壤土,适合种植花生;深褐色黏土区要提醒农户注意排水。”58岁的老党员张大爷执意加入队伍:“我在地里干了一辈子,哪块田‘脾气’咋样,我比导航还清楚!”他带着年轻志愿者避开泥泞小路,熟门熟路地找到几处隐蔽的灌溉渠,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
一份初心:用汗水浇灌乡村振兴“希望田”
“小李,来家里喝口绿豆汤!”路过村口时,村民王大妈硬是拉住志愿者。看着晒得黝黑的年轻人,她心疼地说:“去年旱情时,也是他们挨家挨户帮着找水源,现在又为土地‘画地图’,咱村的好日子离不开这些志愿者。”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围坐在村委会电脑前整理当天的数据。屏幕上,绿色的农田影像与红色的定位标记交织成网,勾勒出李家湾村的发展脉络。“这些照片和数据下周就能接入乡镇智慧农业平台。”村主任指着三维建模的地块示意图,“未来这里会建成高效温室大棚,那边的林地将开发林下经济,每一寸土地都能算出‘效益账’。”
据悉,此次资源定位工作预计5月初完成,后续将结合土壤检测、气候数据形成完整的资源分析报告。在李家湾村,志愿者们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虽然双脚沾满泥土,但心中却装满了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