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3位文具商的创业之路

王晓丽

楚天快报记者 姜宗俊 通讯员卫星宇 沈婷 创业不易,成功者更是寥寥。而襄阳有3位本土企业家,他们从小摊小贩做起,在随大流的过程中选准了努力方向,最终在经营小文具上,也创造了一个个成功的奇迹。 刘泽静:口碑和让利是最强武器 刘泽静性格开朗,逢人未语先笑。她在中豪襄阳国际商贸城经营爱好文具,是爱好文具的襄阳总代理。 谈起创业初衷,她很简单直白:想多与外界打交道,多挣钱。 1985年,刘泽静高中毕业就在一家棉纺企业当会计。晚上下班后,她到街上摆地摊,卖服装、玩具。到了1993年,不喜欢被束缚的她干脆辞了职,当过商场业务员,也帮姐姐的公司管理过财务。 1997年,她在白鹤市场买了一个摊位,摊位靠近白鹤市场与铁路大院的后门,很多铁路大院的居民逛白鹤市场都要经过此处。起初,什么赚钱她就进什么货,摊位也没有精准的定位。 后来铁路大院一个文具店的小伙子来进货,建议刘泽静专做文具。刘泽静考虑到,卖文具虽然赚不了大钱,但比较稳定,就专门做起了文具批发生意。 谁知生意越做越好,刘泽静又在铁路文化宫买了一个门面,专做学生文具及时尚文具。之后,又在金隆文具市场二楼开店,由老公负责运营,主推办公文具及体育用品。 为开拓市场,刘泽静常派员工到各校文具店做促销,让利商家和学生。口碑传播加上利益共享,她的生意更加如虎添翼。 吴国艳:迎合需求卖品牌产品 吴国艳初中毕业后就到襄阳打拼,从小商贩起步,如今他的国艳文体公司,已经是真彩、天卓、恒博、得力等品牌文具的鄂西北代理商。 吴国艳说,刚创业时,他也找不到经营方向,只会随大流卖化妆品、玩具,陆续转战劳动街、长庆市场等地。 1991年他才在前进市场购买门面经营,产品种类也比较杂。认为卖文具比较稳定的他,每次都到武汉汉正街等地先进一批货试卖,卖得好了再大量购进。之后,他又在金隆市场开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具的消费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胶水,人们以前购买时只考虑粘性,后来还要考虑是否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也越来越青睐大品牌。 2008年起,吴国艳把经营重点转移到品牌产品上。他与真彩、天卓、恒博、得力等品牌文具合作,成为他们的襄阳总代理。 如今,吴国艳的公司已经是很多校内外文具店的主力供货商,不仅城区生意如火如荼,各个县市市场也拓展得很快。搬到中豪200多平方米的店面后,来自周边乡镇、县市区及十堰等地的客户更是明显增多。 方群力:把一种产品做到极致 方群力是晨光文具襄阳总代理,她不仅发展了41家加盟店,还管理着100多家品牌店。与普通人下海经商不同,方群力曾是襄阳市第一印染厂工程师及车间主任,作为工厂的中高层,她当时辞职一度让很多人无法理解。 说起创业契机,还是缘于当时方群力老公所在的企业不景气,老公早在1997年就开始在白鹤市场经营一个摊位。起初夫妻俩都不懂经营,只是跟风搞百货。后来在一个寒假,他们发现文具卖得格外好,就合计主打风险较小的文具行业的生意。 工厂一摊子事离不开她,又要兼顾家中生意,方群力感觉精力不济,便主动辞职,专心做生意。开始也是什么文具都卖,后来才成了晨光文具的代理商,但当时襄阳有4家代理商,夫妻俩的生意做得也很吃力。 2009年,晨光文具给代理商开会,要求代理商做专营,这样扶持力度更大,但其他几位代理商怕有风险,不愿放弃其他产品的代理。 方群力是当时唯一一个支持专营的,得到了厂家大力支持,后来发展越来越好。以前多品牌经营一年营销额才70万元,如今只经营晨光文具营业额可达1000多万元。  方群力感慨,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不仅是厂家的追求,也是经销商要研究的课题,这需要靠个人的眼光及魄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