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恒:家中作孝子 工作当楷模

在襄阳市林业局,只要一提起局下属二级单位林科所的老副所长刘宗恒,无不拍手称赞。这不仅是因为他从报到的那一天开始,便几十年如一日地扑在了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上,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更是因为在家中细致入微地照顾久病卧床的老岳母,让老人安享天伦之乐,让许多老年人羡慕不已,成为身边人教育子女的榜样,口口相传,有口皆碑。 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在刘宗恒这儿可就“行不通了”。 刘宗恒的父母很早都过世了,因为没有在父母生前尽到孝心,他一直都自责不已。1996年,岳父又突然去世,岳父的突然离开对岳母打击不小,整天寝食难安。刘宗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子欲养而亲不待,四个老人就剩这么一个了,无论如何也要尽到应有的义务。”想到这,刘宗恒跟妻子赵慧商量,把岳母张素珍接过来安享晚年。 这一来,本来就不太宽裕的刘家担子更重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宗恒和妻子的精心照料下,岳母张素珍逐渐从老伴儿离开的悲痛中走了出来,看着心情一天天好起来,精神也焕发一新的岳母,刘宗恒和妻子才放下心来。 没想到的是,好景不长。2002年,张素珍要求到小女儿家小住一段时间,刚去没几天,老人在外散步时不慎摔倒,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大腿和盆骨两处骨折,多方救治后,老人仍然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还是把妈接过来,我们来照顾吧。”考虑到老人的小女儿条件比自己家还要困难些,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老人,刘宗恒要求把老人接到家里来照顾。 提起照顾岳母的漫长历程,可以用3个字来概括“难、累、苦”,刘宗恒向来是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岳母瘫痪在床后,一直体弱多病,但在他和妻子精心照料下,老人至今没有长一块褥疮。受刘宗恒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和儿媳妇也主动帮忙照顾奶奶,他的两个小孙子每天放学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太太的房间里,跟太太聊会天,讲讲学校里的新鲜事。 老人喜欢吃饺子,刘宗恒只要有空就在家调好饺子馅,买来饺子皮,给老人包饺子吃。老人喜欢吃蒸肉,刘宗恒就把肉蒸得筷子都加不起来,再端给老人吃。即便这样老人还是经常消化不良,刘宗恒就常买些健胃消食片放在家中,以备不时之需。为了增加饭桌上饭菜的花样,刘宗恒还经常跟着电视上教做菜的节目学做饭,渐渐地,不仅岳母喜欢吃他做的菜,就连两个调皮的小孙子都对他做的菜格外青睐。 老人摔裂的骨头一直都没有完全愈合,一到变天,裂口处就开始疼,他和妻子在家时,还能帮着揉揉按按,不在家时怎么办?细心的刘宗恒给岳母买来了一个按摩捶,他们不在时老人就可以自己用按摩捶捶腿。一天半夜,刘宗恒正睡得香,睡梦中突然听见一阵哒哒的响声,回过神来仔细一听,才发现是岳母在用按摩捶捶腿。忙了一整天,本想好好休息的赵慧被吵醒,自然是火不打一处来,正想去问个究竟,刘宗恒立即劝阻“老人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好,多迁就迁就她吧。” 刘宗恒家的住房条件有限,为了让老人夏天凉快些,省吃俭用的刘宗恒打算给老人的房间里装一台空调。请了懂行的人来了一看,说是房屋建造时间过长,保温效果不好,即便是装了也凉快不到哪儿去。“又要乱花钱,以前没有空调,我们这好几十年不都过得挺好么?”老人一听,立刻责备他。到了冬天,位于隆中山脚下的林科所气温比市区要冷好几度。老人摔伤的那年还不到入冬,刘宗恒就拉着妻子到超市买了电热毯、取暖器、暖手宝这些取暖用品。老人一看心疼得一个劲儿责备他们乱花钱,“要是让您老受凉生病了,吃药打针不一样要花钱?还不一样要麻烦我们啊?”看着刘宗恒半开玩笑半认真说到这,老人只能笑纳了。 老人瘫痪在床,屎尿都拉在床上是常有的事情,老人的床单能用上两天都很不错了,为了让妻子少洗点,脏床单一换下来刘宗恒就抢着洗,“到了冬天,我们家门前都挂成了“万国旗”。 刘宗恒说笑归说笑,言语中却丝毫没有对老人责备的意思。 有段时间,刘宗恒发现岳母小便次数特别频繁,稍不注意就尿在床上。“以前不是这样的,这段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刘宗恒开始琢磨起老人的日常饮食,终于从老人那段时间一直吃得止疼药中发现了问题。原来,那段时间老人摔裂的伤口疼得厉害,为了给老人止疼,刘宗恒从药店给老人买来了止疼药,没想到那止疼药有对肾脏有副作用,会引起尿频等不适症状。找到原因后,赶紧给老人换了一种止疼药,老人尿床的次数立即减少了。从此,凡是给老人吃的药,刘宗恒都找到医生问清楚了再给老人吃。 由于工作要求,刘宗恒经常要出差,并且说走就要走。有次外出时走得急,当时老人又正在午休,刘宗恒拎起简单的行李就走了。等老人午休醒来没见着刘宗恒,一问女儿才知道他出差去了,老人不高兴了“出门也不跟我说一声。”“儿行千里母担忧”, 刘宗恒虽然只是个女婿,但他的一片孝心让老人感动不已,老人每天都像惦记自己的儿子一样惦记着这个女婿。此后,刘宗恒每次出差,走得再急也要跟岳母说一声。 逢人便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没有儿子,但这个女婿绝对不比儿子差,这是我的好福气呀”。刘宗恒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对老人尽孝是一件累并快乐、踏实的事情。 扎根林业 谱写绿色传奇 刘宗恒刚到襄阳林科所时,恰遇林科所从襄北五七干校迁往宜城新街两河口(襄北农场的弃荒岗地)。建所初期,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领导安排他从事苗圃和经济林研究项目,他和工人吃住在搭建的工棚里,喝堰塘水,点煤油灯。林科所距县城60多公里,出门乘车还要步行20多公里,交通不便,很多人吃不了这个苦,耐不住寂寞,分配来的学生和调来的干部先后都调走了,只有他坚持下来了。他说:自己是学林的,既然学了这一行,热爱这一行,就要在这一行干出些成绩来。在那里,他一干就是9年,同工人一道育苗、造林、管理,1600多亩的荒岗在他们的打理下渐渐绿了,油橄榄也开花结果了。 1985年林科所从宜城新街迁回襄阳隆中,由于技术人员少,科研生产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刘宗恒更忙了。从制订隆中树木园规划、科研项目立项、到火炬松种源试验观测、杨树试验以及珍稀树种引进,他都要亲自安排,亲自去动手。 为了测出试验林不同时期生长量等数据,每年他都要到南漳、谷城、保康等地进行测量和考察。2002年他带一名助手到保康调查秃杉生长情况,一天,他在下山途中不慎滑倒,膝关节撞伤,疼得站不起来,最后拄着根棍子才下了山,但是第二天又忍着疼痛上山坚持完成观测任务。2001年冬季,刘宗恒带领2名职工徙步50余里到保康官九林区的无人区引种珍稀植物,饿了就用水壶把雪水烧开后泡方便面充饥,最后顺利完成引种工作。2009年9月下旬,刘宗恒意外摔倒,经诊断为鼻梁骨折、嘴和脸部摔伤,医生做了伤口缝合手术并要求其住院治疗,但他考虑到正值树种收集、调查的最佳时期,而其他同志对楸树分布情况又不熟,为完成中国林科院下达的楸树资源调查采种选优项目,只用了一些止痛、消炎药,第二天就带病组织楸树项目组人员往保康、谷城、南漳、竹山等大山里进行了半个月的楸树资源调查及种子收集,完成了预期任务。 为丰富襄阳市的树种资源和选择适宜在襄阳各种地理条件下速生丰产的树木新品种,刘宗恒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坚持从国外、从省外、市外引进树木进行驯化培育。从最初引进油茶、油橄榄、国外松、东方杉等用材林、经济林到后来引进马褂木、桉树、七叶树等园林绿化树种,以及珙桐、秃杉、香果树、红豆杉等珍稀濒危树种,他先后引种200多个,经试验引种成功100多个,深山含笑、乐昌含笑、红运玉兰等已广泛应用于襄樊的城市绿化,秃杉、杨树新品种等已广泛应用于荒山和滩地造林,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木引种驯化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进程。秃杉主要从云南、贵州引进,与襄阳存在着地理、气候上的差异,为引进这一珍稀濒危树种,刘宗恒通过17年的试验才获得成功,共造林20亩,培育苗木5000株,为襄樊推广秃杉提供了科学地依据;他引进的珍稀濒危树种珙桐,也花费了近十年的栽培试验,目前已成功在低海拔(110米)地区开花结实;引进的珍稀濒危树种红豆杉,扦插成活率达98%以上,播种育苗已经过关,植株年生长量比原产地要高10~20%。 林业科研是艰辛的,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指导生产同样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刘宗恒坚持在华农函授学习。1990年至1992年他下派到谷城县贫困乡镇官坊乡任科技副乡长,刘宗恒深入蒋家坡林果场进行调查研究,着手板栗引种、育苗建园工作。官坊的野生茅板栗资源丰富,但大部分长在高山上,离农户较远,不便管理,于是他采用高接换种技术,成活后移植到农户附近建园,对农户开展整地、施肥、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技术培训和示范,指导建设板栗基地1000余亩。两年后,他在全乡推广的野生茅板栗嫁接移植建园技术,收到明显的效果,种植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5000余元。他常说:“作为一名林业技术员,就是要把林农的疾苦放在心头,当林农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2000年,官坊乡村民种植的板栗有10%的面积发生蛀干害虫,经调查主要是板栗木囊蛾所致,他提出了防治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2004年,老河口百花山林场农户培育的50亩枇杷不断出现死亡病株,他不顾高温天气赶到现场,挖出病株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2005年,帮助解决了保康县寺坪镇稻场坪村栽植1万株银杏林不结果的问题。对林农遇到的技术问题,不管他多忙,他总是不辞辛苦采取多种途径给予答复。

责任编辑 : 王晓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