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奋斗者】庞爱民:敢于创新 为国铸剑

王晓丽

今天推出“致敬·奋斗者”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所长庞爱民 \ \\     他像一颗钉子,扎根航天事业30年,致力于我国航天事业的研究与应用,多项原创技术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四十二所所长、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技术首席庞爱民。 1989年,庞爱民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凭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他放弃了大城市的优厚条件,毅然选择了航天四十二所。他在文献中发现一些新型的高效添加剂,将这些添加剂用于某种高能量固体火箭动力源,取得了显著效果。 创新是一个不断沉淀、不断积累的过程。庞爱民继续攻读硕士、博士,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中积累知识,摸索经验,创新性提出了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的微相分离设想,为动力源的性能调节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他从宇航推进理论出发,先后建立了固体火箭动力源宏观力学模型和微观过渡相模型,提出了动力源燃烧性能的暗区调节理论,为我国新一代国防装备的研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 扎根航天事业的沃土,庞爱民心无旁骛,潜心探索。他先后参与国防973等多项重大基础项目研究,深入开展固体火箭动力源设计理论及安全控制机理探索,显著提升了固体动力源设计能力和水平,为我国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由“跟踪国际”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由于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需要一种新型动力源技术。这在国内属于一片全新领域,航天四十二所作为国内该技术领域的专业研究所,率先开始了该项技术研究。当时的庞爱民刚刚研究生毕业,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沉下心来,埋头苦干。 为了探索原材料的机理,庞爱民带领课题组成员配料、装药、测试、计算……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这些枯燥而单调的工作,积累着第一手的资料。为了寻求突破口,庞爱民几乎把所有周末都献给了图书馆和实验室,整日埋头于文献资料和数据的海洋,找寻着每一个蛛丝马迹。有一次,为了确保攻关进度,他硬是在爱人的病床边完成了一份实验报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庞爱民带领课题组成员攻坚克难。最终,他们建立了方便快捷的数据处理程序,科学、及时地抓住了每一个性能特征,摸清了原材料的使用规律,成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使该项技术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应用到高新装备中,该成果也被评为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的攻关磨砺了庞爱民的“锋芒”,也让他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申请专利56项,授权专利36项,先后突破了系列国防装备研制重大关键技术,有力引领带动了我国高新装备更新换代,更好满足了国防建设和宇航工程发展要求,牢牢地把国防建设主动权抓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来源:航天四十二所  

相关阅读